随着5月28日全国“两会”顺利闭幕,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种种预期、猜测和不确定性均告一段落。由于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规模低于预期,货币政策没有释放进一步“大放水”信号,“保增长”的财政刺激方案也没有超出预期,因而市场解读“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低于预期。
我们认为,尽管“两会”并未出台市场期待(想象)的激进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但却传递出更加积极的信号:1)消除不确定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2)政策定力十足。坚持“房住不炒”,“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财政政策更加关注“民生和补短板”,提出“六保”,避免“大水漫灌、重走老路”。面对疫情影响长期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摩擦长期化的复杂严峻环境,决策层保持“克制”和“定力”,无疑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保留了政策储备。3)政策落地迅速。“两会”后,海南方案落地,多部委对中小微企业“保实体”出台通知和意见。此外,虽然“两会”并未给出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明确信号,但是央行表明将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来支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话音刚落,6月1日央行宣布创设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这些新政策工具组合拳将提高信贷支持政策的直达性,理论上对信贷、社融均有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助力宽信用。
有关宏观政策的种种猜测和争论尘埃落定,市场焦点将重新回到基本面上。我国率先从疫情冲击中恢复并重启经济活动,PMI等先行指标和高频数据提示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势头。随着复产复工加快,基建等措施发力,M2和社融增速大幅上升,二季度经济表现将明显好于一季度。后续随着气候转暖,疫情影响进一步衰减,进入传统建筑施工旺季,前期支持政策陆续到位和显效,加之欧美逐步重启经济也已提上日程,有助于届时的外贸订单回补,经济复苏的趋势可望延续至三季度。
尽管国内疫情影响平复,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经济顺利重启,但是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摩擦长期化,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此消彼长或叠加共存的局面,并对市场情绪产生扰动,成为市场波动的来源。但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疫情发展阶段不同,经济重启节奏和政策应对亦相对领先或独立。而且前期市场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疫情长期化,外需疲软等负面因素均已有所预期和反映,因此我们在展望后续市场走势,制定投资策略时,仍宜将国内因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坚持“以我为主”的思路。
综合上述对政策落地、经济活动回升和外围风险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两会”传递出的信息显示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定力。经济在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在“改革”与“科技”两大主题助推下,在“逆周期调节”的呵护下,全面进入复工复产,环比改善可期。尽管有海外疫情和中美冲突的扰动因素,但是已经在股市调整中得到反映。当前基本面似乎对风险资产更为友好。而在债市“快牛”之后,收益率已到低位,股债性价比亦对股市较有利。A股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和流动性环境依然非常友好,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将得到修复,A股将保持震荡向上趋势。
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的投资主线如下:科技主线,5G产业链、半导体芯片、云计算、IDC等领新基建领域;消费主线,食品饮料、酒店旅游、化妆品、医美、生物医药等领域;估值修复,铁路基建、银行、地产、保险、券商等存在估值修复的领域。
债券收益率自5月以来开始了缓慢的回升,近期出现加速迹象,令市场担忧“债熊”的回归。
触发本轮债券市场调整的因素主要来自资金面预期的变化。最直接的“导火索”看起来似乎是6月1日央行推出的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这些新政策工具组合拳将提高信贷支持政策的直达性,理论上对信贷、社融均有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助力宽信用。结合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克制”和“两会”前后“降准降息”的预期落空,市场对此解读为“宽货币”政策“到头”。
事实上,从流动性层面解读新政策工具,央行在“购买”资产过程中会投放基础货币,新政策工具仍是流动性投放工具。而且,在疫情影响长期化、中美摩擦长期化、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持续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宽货币”的政策基调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只是此前市场对于央行进一步“大放水”的预期过于强烈,因此形成了所谓“预期差”,进而带动市场调整。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率先从疫情冲击中恢复,重启经济活动,PMI等先行指标和高频数据提示经济复苏加快,M2和社融增速大幅上升,货币政策需要适时表现出更具灵活性的一面,因此,本轮货币宽松和短期利率的底部基本已经探明。但是经济复苏仍面临外需疲软、“房住不炒”等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将维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认为债券市场仍将呈现区间震荡。
我们预计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将维持在1.5%-2%区间;资金利率和短端债券利率之间的倒挂不可持续,利差向均值修复;长端的话,10年国债利率预计波动区间在2.5%-3.0%。经过本轮的剧烈调整后,我们认为各期限调整幅度较为充分。策略上,中短期品种息差交易空间修复或改善,但目前杠杆策略需比之前谨慎,长久期利率债波段交易可积极参与。
2020年2月下旬以来无风险利率大幅下行,各期限各等级信用债收益率随之下行。在利率债收益率已经到达较低水平的情况下,短久期高票息性信用债具有一定相对价值,可在地产和城投领域适当下沉。
注:原创文章,欢迎各合作媒体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月,是由行业精英和产业资本相结合所共同打造的平台型、综合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公司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普通会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和远期利率市场成员。依靠长期深耕中国资本市场积累的专业优势,银叶投资已经形成覆盖固定收益、宏观对冲、权益投资、量化及衍生品策略等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 微信号:yytz_am 电话:021-61080888 地址: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66号东亚银行金融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