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LPR改革改在何处
(1)报价方式: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
(2)报价频率:由每日报价转为每月,利于报价行提升报价质量同时,在报价频率上匹配MLF操作频率,解决了市场此前对MLF是否要增加操作频次和LPR报价波动的担忧;
(3)报价期限:在1年期以外增加5年期,反映以LPR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效益将不仅局限于短期贷款,还将作用于企业长贷,以着重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4)报价银行:在大型国有行、股份行的基础上,新增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民营银行各2家,且由贷款加权平均转为算数平均,增强LPR代表性,有助于针对性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5)监管助力:首先,为避免出现过去去LPR报价一致化(同步基准利率)、LPR贷款模式化(根据基准利率倒算),以定价机制、部门监管及企业举报三方面来防止银行限制隐形下限,其次,把LPR的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被直接纳入MPA考核。
未来政策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如下:
MLF + 加点A = LPR → LPR + 加点B = 贷款利率
其中,从决定权来看,MLF由央行决定,加点A由18家报价行决定,加点B由所有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决定。相较过去降息降准国务院定,由MLF做LPR挂钩基础实质上增加了央行的主动权。
LPR改革的目的
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实体企业实际利率。
从改革的模式上看,以政策利率MLF作为锚,比之前的一直不变的贷款基准利率市场化程度确实提高,与市场利率直接挂钩使得贷款利率的变化更加灵活,但这只是提供一个基础,最终利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8家银行的加点报价,而这一加点报价主要取决于银行内部的盈利测算,各种成本+合意利润率,跟银行内部的FTP挂钩,一方面考验各家银行的信贷定价能力,另一方面也考验各家银行获取低成本负债的能力。
是否会降息
从欧美经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让利的过程,银行息差压缩是可预见的。但降息并非是必要的动作,且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孙国锋司长近期的表态来看,央行短期没有降息预期。另外,新的政策出台,央行也会先观察各市场主体的反应再做决策。但后续不排除经济基本面及外围经济政治环境继续恶化而引发降息。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优质客户而言:实际上,在此前,尽管贷款基准利率千年不变,但实操中,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已经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利率,上下浮动的比例也会跟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能体现相对滞后,另外,贷款存在一个0.9倍(即3.915%=4.35%*0.9)的下浮下限,打破这一下限是此次改革对实际信贷影响最快的一个点。银行这种下浮通常是给最优质的客户,这部分贷款不存在银行放贷意愿不足或企业贷款需求不足的情况,是短期内最快受益的一部分实体企业。
(2)对中小企业而言:一旦各家银行在优质客户的争夺上变得白热化,息差极度压缩之后,银行可能会战略性放弃部分这类客户,这部分客户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而银行转战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这是解决目前宽信用结构化问题的思路之一。但实操中,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贷款需求不足,以及银行贷款意愿不足的问题,银行意愿不足本质上是没有足够的风险溢价提供保护,与当前要求的降低中下企业实际贷款成本的政策要求相悖,这一问题很难通过LPR这一市场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去疏通,还需要行政手段和监管指标的干预。另外,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定价能力不足也是阻碍当前宽信用迟迟难以见效的原因之一,这一层面的改善也是需要时间的。总体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实质意愿和能力改善是需要时间的,但行政干预是高效的。
(3)对房企而言:上层的心思是缜密的,在出台这一利好实体企业融资的政策之前,先把地产的政策卡死,让市场明白这一宽松与地产无关。目前LPR增加5年期品种,作为房贷的参考利率,短期这一利率预计将维持。但不管怎样,在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不足、风险补偿不够的情况下,市场上一旦水多了,总还是会流到地产去,只是流给谁的问题,地产行业内部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注:原创文章,欢迎各合作媒体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银叶投资成立于2009年2月,是由产业资本和业内精英联合打造的平台型、综合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靠长期深耕中国债券市场积累的专业优势,银叶已然成为固定收益、宏观对冲、权益类投资等领域的卓越资产管理品牌。银叶投资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首批会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和远期利率市场成员。
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
微信号:yytz_am
电话:021-61080888
地址: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66号东亚银行金融大厦